英國時尚名人談「漂綠」:環保時裝或許永遠是「烏托邦」

劉佳


BBC中文特約撰稿人


2021年7月11日



英國模特、演員和環保時尚倡導者蔻兒(Lily Cole)


喜歡好萊塢大片《星球大戰》(又譯《星際大戰》)系列的人們估計多數都記得《最後的絶地武士》一片中飾演有火焰般頭髮,名叫「親愛的」(Lovey)角色的年輕女星蔻兒。很多人或許不知道的是,這位來自英國的超級模特、演員和時裝業者,近年來更因為從事環保時尚倡導活動而知名。


蔻兒的全名是莉莉·科爾(Lily Cole),畢業於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社會與政治科學專業。最近她在被問到如何形容和定義自己的時候表示,自己既不是超模、也不是影星,而應該是一位「不完美的環保主義者」。她最近就和好友一起發明了一種永遠壞不了、可長期使用並減少資源浪費的金屬絲眼鏡架Wires。這種環保鏡架不但金屬絲可以隨意扭曲,還能輕鬆更換各種類型鏡片。


她在接受BBC中文訪問時,從切身經歷講述了對如何穿衣戴帽才能更有益於環保的體會。她指出,特別是後疫情時代,有環保意識的消費人群正在增加,人們正在學會如何珍惜和「感激」自己擁有的東西。不過她也介紹了「環保時尚」的一些內幕與局限,認為時尚業做到完全環保可能只是「烏托邦」——難以完美實現的理想。


蔻兒甚至發誓說,如果自己有朝一日能當選首相,首先就會推動立法,「為污染環境行為標價」。



蔻兒


圖像來源,LILY COLE


她最近和好友一起發明了一種「永遠壞不了」的金屬絲眼鏡架Wires


 


 


環保時尚:可持續和綠色商機


正如蔻兒所說,至少在後疫情時代的歐洲,消費者對可持續產品的消費意願正大幅度提高。根據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的調查顯示,在疫情時代,人們對可持續性環保有了更深層的思考和理解,特別是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消費者,希望時尚品牌和商家加強對社會的責任感,減少浪費帶來的對環境的傷害:三分之二的人認為氣候變化問題更為重要,88%的人希望消費中要有對環境減少污染的意識。


業界專家魯比多(Carolyn Rubido)預測認為,可持續環保時尚在未來50年將成為業內主流。商業研究公司2020年數據顯示,預計在2025年這一市場價值將增加至98億美元,復合年均增長率 為9.1%,2030年將達到150億美元。


面對這樣的市場趨勢,英國倫敦聖馬丁藝術學院講師希利(Claire Healy)則表示擔心,恐怕可持續時尚概念會從以前在學術界推崇的理想形象,最終演變成雖然得到消費者支持,但是被有利可圖者鑽空子的領域。



綠色T恤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綠色」時尚產品是真的「綠」還是「漂綠」?


 


 


環保時尚 真假難辨


人們擔憂焦點的就是,一旦越來越多的商家和品牌加入到「環保掘金」或「綠色掘金」行列,原本是理想化的事業就可能出現良莠不齊、濫竽充數的現象。


據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2021年公布的報告,目前歐洲時尚市場就有約42%的品牌在誇大或虛報自己是可持續環保品牌。


對於想購買可持續環保品牌商品,卻不一定懂得如何分辨真偽的消費者來說,「被漂綠」和「真綠」就顯得難以分辨了。「綠」指的就是環保;所謂「漂綠」就是先天並不環保,但是後來增添環保元素或宣傳而獲得環保形象的產品。


專家舉例介紹說,市場上經常會看到掛著有機棉標籤,售價只有幾英鎊的襯衫,但標籤上卻對面料來源和加工方式隻字不提。實驗室檢測結果發現,大約三成的H&M有機棉服裝,與轉基因棉交叉污染。


根據可持續環保品牌用的用戶大全The Re:directory的最新數據,近半主流品牌和44%的零售商發佈了有關可持續環保的目標,但其中只有30%定義了可持續環保材料的衡量標凖。用戶大全負責人莫里斯(Leigh Morris)表示,其中絶大多數都是在自說自話。


在可持續環保為主題的Coal Drops Yard市場閒逛的路人烏拉德(Ben Woolard)直白地告訴BBC中文,他分不清可持續環保產品的真假,看不出為什麼會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也不知道環保時尚產品和H&M的衣服有任何區別。



圖像來源,LILY COLE


倫敦環保設計師澤諾夫斯卡婭(Marta Cernovskaja)利用布頭廢料拼接出新馬甲


 


 


「漂綠」徵結——來源透明度


倫敦專門設計製作麻質服裝、被蔻兒稱作「最能製作出漂亮、可持續環保衣服的設計師」澤諾夫斯卡婭(Marta Cernovskaja)表示,造成「漂綠」現象猖獗的原因,可能是對可持續環保時尚沒有明確的指標規定。品牌可以隨意定義可持續環保、進行市場宣傳,用模棱兩可的詞把自己包裝成「綠色」。比如麥當勞的紙質吸管,美其名曰是環保,但根本無法再回收使用。


品牌和設計師對商品做到完全透明,顯得極為重要。曾經在麥卡特尼和Mother of Pearl工作、現就職Green Banana公關公司的列維特(Hannah Levitt)表示,只和有環保認證的客戶合作,想定義自己是可持續環保品牌,又對商品沒有透明度,那簡直是無稽之談。


可持續環保品牌斯萊特(Sophie Slater)甚至寫過一篇題目為「我不是可持續環保品牌」的公關文章,專門解答消費者對可持續性環保這個詞感到困惑的問題。上述品牌解釋說,目前沒有品牌能做到完美100%的可持續性,重要的是要讓消費者真實地了解他們穿在身上的衣服和飾品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Cubitts品牌創始人特勞頓(Tom Troughton)則表示,時裝界主流品牌用大量市場宣傳手段,努力給自己漂綠,相對小眾的環保品牌在其中根本爭奪不到話語權。他說:「只有通過時間,踏實做環保,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可持續環保當然也就可以被看見。」


可持續環保設計師英格力士(Phoebe English)則認為,應該盡可能讓消費者了解製成一件衣服的來龍去脈。


她舉例說,減少衣服的碳足跡、從身邊取材和天然染色是她最想做的可持續環保。她說:「我們連續兩季使用倫敦設計師包括羅查(Simon Rocha)和圖古德(TooGood)等等的廢布料設計衣服,還做到了零廢料設計」。


英格力士還十分滿意用工作室隔壁的廢棄牛油果天然染色。她說,普通染色大多通過石油化學製品,每年有大約四到五萬噸的染色廢水排放,製衣成為對水污染最嚴重的產業。每年60%至70%的有毒染料對人體和植物造成傷害。


像這樣完全對消費者透明講述自己製作過程的,還有奢侈品牌古馳(Gucci)的第一次可持續環保嘗試,實現了與可持續環保倡導者弗斯(Livia Firth)合作款手提包的製作過程100%可查。據統計,越來越多的衣服標牌上都加了二維碼,顯示衣服的製造路徑圖,包括原材料產地、製造國家等等一目了然。



印度紗廠工人


圖像來源,REUTERS


 


勞工權益和健康製造


勞工權益是衡量品牌是否可持續的另一項重要內容。就連奢侈品牌香奈爾(Chanel)也沒有做到對勞工工作環境和薪資待遇的完全透明。


根據清潔成衣運動(Clean Clothes Campaign),有93%的品牌不能提供證據證明他們的勞工得到合理的薪資待遇。


可持續環保品牌用的用戶大全The Re:directory創始人莫里斯認為,提倡手工製作或許可以改變這個現狀。她對手工製品的尊敬和喜愛,一方面因為它其中包含著與創造者的共鳴,另一方面來自於它能給有技能的人創造更好的生活,讓他們得到公平合理的薪資待遇,有能力關心自己和家人。


她說:「有一種只在非洲肯尼亞有的傳統手工工藝叫Kitenge,當地的女匠人把布染成各種顏色,購買這些印花棉布,即幫助保留這項獨有的手工技能,又提高了當地女工的生活質量」。


環保時尚知名倡導人蔻兒(Lily Cole)承認,自己的環保也是不完美的,也知道理想狀態或許「有生之年無法實現」,但她還是徹底改變了自己生活方式:盡可能不坐飛機、變成絶對的素食主義者、花大部分時間和孩子一起過「慢生活」,踐行心中的理念。


她說:「我們誰也不知道正確答案、什麼才是對的,人與人之間都是唇齒相依,但是我們還是應該學會傾聽、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uk-57781357